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我校隆重举行

2018年12月15日1335
2018年12月19日
 

 

大会现场

2018年12月15日,由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学会主办、我院与湖南城市学院承办的“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学会2018学术年会”在我校召开。省住建厅副厅长宁艳芳,校长李建奇,副校长郑卫民、谭献良,设计院院长李志学,学会理事长、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杨瑛等国内规划建筑和设计艺术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全省十四个地州市建设局的领导,齐聚一堂,围绕“城市复兴”主题,展开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学会理事长、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杨瑛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新陈代谢过程,城市复兴是一种多维度、众参与、综合性的解决城市问题的城市自我调节长效机制,这次论坛专家学者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和不同的视角,探索城市发展与复兴的策略,并非马上就能找到解决城市问题的答案,但希望通过这次论坛,激发更大程度的公众参与,共同携手创建我们的幸福美好城市。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瑛致辞

校长李建奇在致辞中表示,城市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一代人珍贵的记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有敬畏之心,要留住城市的生机与活力,不能盲目地过度开发,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抹去时代的印记。相信此次年会不仅能促进国内外学术思想交流,更能在城市文化公共价值的重塑、城市历史街区的振 兴、城市绿色生态修复等方面不断迸发出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为促进和加强建筑学科发展开辟新的领域与新的方向。

校长李建奇致辞

省住建厅副厅长宁艳芳寄语在座的专家学者与高校学子,坚持先进的设计理念,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实践中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坚持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中。

省住建厅副厅长宁艳芳致辞

随后,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郑卫民教授等12名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文化公共价值的重塑、城市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城市历史街区的振兴、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创造、城市绿色生态修复创新等方面作了主题报告。

 

郑卫民(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多视角看城市复兴

宏观视角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看城市生态复兴思想;中观视角从益阳市城市特色看城市文化复兴思想;微观视角从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大楼和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大楼看城市建筑复兴思想。城市复兴不是采取简单的清除贫民窟、城市美化的办法,不只是单纯从城市物理空间的改善,而是采取综合的手段,从宏观到微观、从物理空间到生态空间、文化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多角度全方位整体的复兴。城市复兴的“复兴”这两个字和习总书记提出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一个内在的联系,可以理解成“中国梦”在城市建设当中更重要的体现。

张曦(我院院长助理)

无人机等大数据在城建行业中的应用探讨

通过对无人机数据在城建行业各种应用案例,应当立足城建行业应用精准研发“端点星”无人机,打造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平台。无人机数据在应急救灾、山体水体保护、方案比选、规划设计、立面改造和城市执法监测等城建行业深度应用。我们的大数据可为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服务,检测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不协调环节。一个建筑项目从设计开始到竣工结束,可以产生27T的数据。整个建筑领域的数据资源更极为庞大,如何将其充分利用起来是技术人员当前及未来努力的重要方向。

何勍/曲雷(中旭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理想与实践——常德老西门城市复兴

 

设计理念基于一个简单朴素的“人”字,通过努力构造和营建一种丰富多元的空间形态,回应人们对于生活的真正渴望。具体到老西门,其要义不是简单的泥古与仿古,更不是将雕梁画栋简单叠加于钢筋水泥,而是在材料、布局、错落、线条、色调、转折接合等细微之处糅合往昔的深沉温润与今天的清灵高挑。“我们不复古,亦不从洋,只愿以鲜明的个性和现代性重塑传统并向未来敞开,构建美的,诗意的,绵长悠远的人间场景。”

(常德老西门)

王红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柔性重构:整体主义与中国后中等发展期城市更新

不必讳言,当下面临的最大现实挑战与困惑,是发展似乎正在进入某种难以突破的瓶颈状态。这个瓶颈一般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但这个来自经济学的新概念,误导人们将其视为一个当代、经济学的事物。但显然,“到达一定水平后停滞不前”,其实是一个早已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事物。
突破中等发展,既包括思想的发展,也包括更丰富的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然不断要求着具体的整体效应最优的局部干预,如有的时候需要更重视战略、有的时候需要相对集权、有的时候需要积极推进分权、有的时候稳健适度提升社会基本福利能够很好撬动整体优化。但所有这些方面,如果能够整体主义思维,就都容易被意识到和落实。一个拥有整体主义思维的社会,还将拥有极强的韧性,即对整体性危机有极强的抵御能力。

魏春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主席)

日常与仪式二元关系的转换与平衡

日常性转换为仪式性,而仪式性又回归日常大地之中。将仪式性空间蝶变和衍生出一种更具地方性认同感的建筑语言,从而取代了文化类建筑浅表的符号化共性和正统崇高的纪念性语言,使其充满一种可以为之共鸣与感动的“人性”。
田汉文化园建筑以青砖、混凝土、水泥瓦、木材等传统材料建造,清灰绵长的体量匍匐于原野之中,有力度的仪式性连续弧形墙面承载着光的律动,悬浮的折形和厚重的反弧拱形屋顶展现出原朴、苍劲之感。

戏曲艺术街的设计是向当地聚落的致礼,界面以及街巷转角刻意呈现出戏剧化布景效果,为将来实景话剧的演出做预设,是满足现代教育功能的日常性营造。

杨瑛(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无题

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有三种有效表达的途径:可描摹与考辨的行为事件;可观察与呈现的空间境况;可构建与体验的细节场景。
尽管记忆具有突出的主观选择性特征,但如果我们更多将个别性、特殊性记忆与人类普遍性、共同性记忆相连接,将宏大叙事融于可信、可感、可辨的上述三种情境之中,我们的呈现就可能更接近真实,也更容易为人们普遍接受。

刘伟(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城市人文客厅的营造

 

城市生活的美好需要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人们的生活面对更快的节奏与更高的压力,钢筋混凝土建筑越立越多,遮住了蓝天白云。城市让人们再难感受自然的清新与律动。
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如何回到自然的世界?可以靠城市复兴与文化的力量。
文化体现的是归宿感与认同感。文化是城市复兴的引擎和催化剂。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机制试图在城市中实现广泛的社会经济的综合目标。
城市的文化客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神家园;是传承城市文化的基因地标;提升城市艺术素养的第二课堂;是繁荣艺术创作的孵化温床;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

曾益海(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建筑融于城市

 

建筑既不是图像,也不是空间,也不是雕塑。内外一体,即为建筑。
我们要求:内表皮与外表皮能够相互转换;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能够相互转换;房屋之体与街道或者庭院之虚能够相互转换。
建筑是一个拓扑结构,由内转外,由外转内。

(案例:城市庭院——保利Mall)

罗劲(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建筑师)

大城小事

王小保(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生态都市重构与再生

邓群(湖南竖造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

中心城区改造与城市文化复兴的取与舍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