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红网时刻新闻发布了对我公司院长李志学的专家专题采访,全文如下:
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村口美丽屋场建设效果图
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市国土空间规划学会理事长郭应龙介绍,在推进村庄规划方面,益阳首先在“编制底线底图,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 将村庄三产融合发展用地纳入村庄规划,为项目建设提供空间用地保障”“优化编制流程,提升规划编制的效率,并节约资金”三个方面发力。
“这是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村庄规划2.0模式,其主要作用是为乡村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和要素支持。”郭应龙告诉记者,资阳区与赫山区统一编制了保护类用地的底线底图,为村庄规划的编制落实三区三线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同时,赫山区采用镇村一体的编制方式完成了全区的规划编制,并节约了编制经费,提高了编制效率,提升了镇域村庄规划的统筹水平。
与此同时,益阳市把建设数字乡村,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施村庄连片规划,优化镇村公共服务的合理配置;将乡村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相结合,探索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模式,全面引领乡村振兴三个方面作为全市村庄规划3.0模式,由此全面引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如今,赫山区通过土地数字化的全面改革,推动了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生产效益的大幅提升。该区泉交河镇通过村庄规划的连片编制来优化教育设施、养老设施、集贸市场和商务设施、医疗设施、交通设施等镇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达到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的要求。
益阳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23年,全市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村庄占全市村庄总量的80%。村庄规划层级由原单个村庄规划的编制向村庄连片规划、镇村统筹规划的层级提升。村庄规划由现有的多规合一的空间管控和要素提供的规划向村庄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统筹编制的规划层级迈进。
同时,通过村庄规划在助力人居环境的提升、助力配套设施的完善和助力村庄经济的发展上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益阳在村庄规划的引导下,平均每村投入约200万,个别重点村庄投入上千万,用于村庄道路建设、景观绿化建设、水系建设、教育养老文化设施建设等,村庄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通过村庄规划的引导和用地要素的保障,益阳已有多个村庄形成“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格局。譬如资阳区先峰桥村的木槿花产业、合兴村的甜酒文化产业、福民村的丝瓜产业、高新区清溪村文学之乡引领的文旅产业(民宿经济)等。
而在赫山区的村庄规划中,以“土地数字化改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通过村庄规划将耕地资源盘活,不仅保护了现有耕地,还增加了耕地面积,也激活了土地潜能,增加了村民收入。

人居环境新风貌
“要拿出一份高质量的乡村规划方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志学认为,作为规划师,一方面要“沉”下身找问题,“沉”下心听意见,另一方面要有系统思维,敢于探索创新,“尤其重要的是确保规划的可实施性,注重因地制宜做规划。”
他介绍,全院有9名乡村规划师驻点为赫山区村庄规划和建设提供全过程服务,规划成果的完成只是技术服务的起点,通过在规划实施过程提供全方位、陪伴式服务,帮助镇村提升乡村规划管理水平,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编制《赫山区乡村振兴空间发展规划(2021-2035)》期间,乡村规划师们深入全区乡村板块九镇二街道一乡全面调研,召开调研座谈会12次,明确了“一主五特”(稻米、生猪、水产、蔬菜、竹筷、艾叶)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了上下贯通、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
作为益阳市国土空间规划学会的理事长,郭应龙告诉记者,学会将发挥专业优势从五个专业角度发力,即:进一步探索村庄规划工作质量提升的新路径、进一步探索村庄规划与数字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探索村庄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探索村庄规划与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探索村庄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相结合的模式。
对于湖南省2023年优秀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和案例展评活动,郭应龙表示:“省学会组织的展评活动有利于‘上下联动’与‘横向交流’,既推进湖南省村庄规划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也能调动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基层学会的建设发展。评选展出的案例是建立在有规划、有实施的前提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他也建议,对全省的获奖项目,省学会分片区组织开展实地考察与相互学习,并与科技、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对已获奖项目的评审,“一方面提升获奖项目的评优层级,另一方面,促进评优项目优化后更好的推进村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