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陈泽)五十五载育桃李,薪火相传谱新篇。11月8日,正值湖南城市学院办学55周年。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一时代命题,继上午湖南城市学院成功举办“校友回湘”暨城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后,当日下午,“共拓·共融·共赢”战略合作暨城市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公司长沙总部报告厅接续举行。

会议特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规院原院长李晓江,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跃先进行学术宣讲。湖南城市学院原副校长郑卫民,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耀文,湖南湘江新区开发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建辉,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原副局长王慧芳,长沙市城市人居环境局四级调研员李波,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处处长李华,湖南湘江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处处长饶国祥,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主任规划师毛雨果,长沙绿建中心主任曾敏,湖南湘江新程智能建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创,南威软件(上市公司)执行董事朱勇等多位政府领导与业内专家出席。院领导、各职能部门、直营所、长沙直属所全体人员及益阳部门代表线下参会,各分公司集中组织线上参会。
领导致辞

郑卫民对湖南城市学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表示热烈祝贺,同时提出三大期待:一是“共拓”新局,在城市更新、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共拓市场,打造行业标杆项目;二是“共融”智慧,打破单位界限,通过常态化人才交流与联合科研攻关实现智慧共融;三是“共赢”未来,在收获项目成果的同时培育复合型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建设贡献合作方案。

随后,胡耀文发表讲话,高度肯定了城院设计在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与实践成果。他指出,双方已奠定扎实的合作基础,此次签约标志着合作进入全新阶段。未来,中规院(北京)公司将充分发挥国家级智库优势,与湖南城市学院设计研究院在智能建造、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深化协同,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携手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树立区域合作新标杆。
签约仪式


在全场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立在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长期深度合作关系。
学术交流

在学术交流环节,李晓江教授以 “城市结构、空间秩序、场所精神 —— 规划师与建筑师共同塑造” 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新时代城市发展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与发展动力的转换,要求城市空间在创新与守护中寻求平衡。面对人群分异带来的多元需求,以及住房、楼宇、商业综合体、历史城区、园区等空间形态的持续迭代,城市规划必须锚定“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的转型。结合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海口江东生态区建设等案例,他强调,城市结构、空间秩序与场所精神需协同塑造——既要通过精细化管控激活空间活力,也要依托规划与建筑的深度融合,传承文化基因、回应多元功能需求。此外,基于对黄金内湾五维资本的分析,他指出城市发展应实现自然、物质、人力、社会、文化五大资本的均衡协同,并强调系统性制度改革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整场分享为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彰显了规划建筑从业者的责任与担当。
随后,张跃先围绕“长沙智能建造‘158工程’”展开专题分享。他系统介绍了长沙市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在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战略布局与实施路径。“158工程”即“一个目标、五大体系、八大场景”,旨在构建覆盖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造生态系统。他重点解读了BIM技术全域应用、装配式建筑规模化推广、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智能施工装备研发等关键举措,并展示了梅溪湖片区、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等示范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他强调,智能建造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与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变革,对增强城市安全韧性、降低碳排放、提升建设效率意义深远。最后,他表达了与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深化合作、共同推进长沙智能建造实践的期待。
合影留恋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湖南城市学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搭建了高层次合作平台,也为推动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与实践参考。未来,各方将继续秉持“共拓·共融·共赢”的理念,完善协作机制,凝聚多方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崭新篇章。
一审:吴 颖、二审:喻常雄、三审:李志学
